
5月10日下午,高陵区文化馆馆长甄陵先生受邀为北信师生开展“高陵历史文化之现状与思考”的专题讲座。
校长叶曲炜,学院各职能部门领导、全体学工人员及300余名学生代表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生处副处长程波主持。

校长叶曲炜为甄陵馆长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载酒三阳寺,寻碑兴倍增。民穷先废学,庙破竟无僧。
造像搜频得,浮图倦未登。归途书所见,哀雁过高陵。

甄馆长从民国时期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游历高陵塔及昭慧寺院所做的一首诗引入本场讲座的主题。从“‘高陵’地名的由来”、“称之为‘高陵’的陵墓有哪些”;“高陵埋有帝王吗”;“地标性建筑——高陵塔”这四部分入手,让师生们深切感受高陵深厚的历史文化。
“高陵之名,《尔雅》大阜曰陵,因县南有奉正原高四五丈,高陵之名由所昉也。”

讲座中甄馆长从地名由来的两大规律入手,通过明清时期记载高陵的地方史志中的内容加以论证,最终得出高陵地名的由来。在讲解明清高陵时,他说到一人,那就是被世人称颂的吕柟。
甄馆长不仅仅介绍了吕柟的生平,还提到了几件关于他的趣事,比如“虫打(馊)石狮子”,让现场的同学们不由地发出笑声,没有想到吕柟先生幼时也曾这么调皮。

“历史上曾出现的高陵”
一般称为“陵”的地方,人们都不由得联想到帝陵,特别是关中地区,历史上这三个人的陵墓称之为“高陵”。

魏国奠基者曹操之墓称之为“高陵”

三国时期的吴国孙坚之墓称为“高陵”

后秦“景元皇帝”——姚弋仲之墓称为“高陵”
“高陵拥有丰富的帝陵文化资源,这里埋葬着三位帝王”
提及高陵的帝陵文化资源,甄馆长特别自豪的说道,“在全省52个帝陵中,我区的密度更大,在15公里的范围内,埋藏着三位皇帝,即是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后秦太祖姚苌的原陵、后秦高祖姚兴的偶陵”。
渭北第一古塔——高陵塔
甄馆长说:“一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大唐江山早已不见踪迹,23位唐皇帝也烟消云散,散埋于渭北民间荒野。而只有当年建造的十三级浮屠塔——高陵塔却依然耸立在关中渭北大地上”。
讲座最后甄馆长引用习近平主席“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语句勉励同学们在大学四年的时光中不虚度、不浪费,努力充实自己忘我学习,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王侯将相也已越走越远,我们从不是冷漠的历史旁观者,我们身处其中,一睹其相。从高陵的地名,到如今依旧耸立在关中大地上的高陵塔,无一不在诉说着这方水土上的历史,诉说着这里的文化。甄馆长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讲座,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叶曲炜校长代表学校对甄馆长来校作报告表示感谢,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并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强馆校合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实现以文化育人。最后叶校长寄语同学们——“你的学识决定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决定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决定你的结局”。
甄馆长向在场的同学们赠送自己的著作《守望家园》、《高陵民谣》、《高陵童谣》 。
同学们围在甄馆长身侧手握图书,一边交流着本场讲座的心得,一边请馆长在赠书上签名。
同学们表示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大师讲座,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他们将努力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主讲人简介:
甄陵:现供职于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全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师资库成员,文化和旅游部“两馆”评估国库专家,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家,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省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获得者,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先后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真情在民间》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吼出的文化》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入选"陕西文学艺术创作"。
责编/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