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西安经开第二小学正在举行“毛泽东故事宣讲暨唱响红色新童谣”系列活动,激昂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走进西安兵器博物馆,感受“大国重器”的硬核实力,厚植爱国情怀……近年来,西安教育积极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让思政课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培养更多胸有强国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庆节前夕,西安多所中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报告厅里,一场红色主题宣讲拉开了学校“红色十月”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的大幕。九年级学生刘妙说:“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争做新时代少年。”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郭锐表示:“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教师节期间,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西安教育始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坚持德育为先,深入实施培根铸魂、启智润德、育心笃行、开放协同、厚德强能等5大行动,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雄伟是山的梦,宽阔是海的梦,蔚蓝是天的梦,远航是帆的梦,长大成才,建设祖国,是我的梦……”一堂《我的梦·中国梦》思政课在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实验初级中学开讲,全区近500名师生同上一节思政课。这样的课堂是西安各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个缩影,西安教育持续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不断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切实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雁塔区大雁塔小学西沣分校六年级6班的冯钰彤由衷感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英雄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信仰的坚定执着,向英雄致敬……”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西安市浐灞第三初级中学的同学们重走长征路,坚定求学报国的理想与信念,“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切身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今年以来,西安市教育系统分7批次组织2000余名学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让课堂“半径”不断延展,育人主体和渠道日益丰富,形成德育教育“同心圆”,不断增强学生的校外综合实践能力。
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是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西安市教育局持续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作,临潼区栎阳小学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该校坚持“让每一个孩子温暖而明亮”的办学理念,以“七彩阳光特色活动”为载体,将面塑、剪纸、中华武术等融入课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温馨快乐中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的陕西陶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秦腔,灞桥区纺织城小学的皮影、葫芦丝,鄠邑区光明小学的农民画等,都紧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小传承人”。西安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校)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市各中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在近期结束的西安市第四届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会上,全市20个区县、开发区1500余所中小学的近80万人参与其中。经典润长安,诗意颂中华,大赛中,孩子们诵读中华经典诗词、书写规范汉字、讲述千古佳话,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德育润心,书香致远。“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风气,让研究成为品质”,这是新城区新知小学提出的教师工作目标。校长刘岚说:“我们一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学生‘读书共同体’模式,将书香校园建设融入校园角落,浸润学校生活每时每刻。”在全市层面,西安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将读书行动与学校教育教学、课后服务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持续提高“书香校园”建设水平,逐步健全青少年学生阅读激励机制,推动全市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常态、创新、有效开展。
西安教育将继续牢牢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家庭奠基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德育机制,健全“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